发布时间:2025-10-17 11:24:36    次浏览
老人是流动人口中的一个庞大群体资料图 制图张园“颐养天年”和“老有所为”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老年人生活的期许,家有一老,如有一宝,道尽了老年人小至家庭大至国家的作用和意义,而老年人的养老问题,目前正渐渐成为一大社会课题,不仅考验子孙的孝心及赡养能力,更是考验社会福利政策和公共服务水平。国家卫生计生委流动人口司近日发布《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2016》(以下简称《报告》)。基于近年来国家卫生计生委组织的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对流动人口的总量、结构、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对中长期人口流动迁移趋势及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展望,提出了相关建议,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便是流动老人的发展状况和占比情况。以往说到流动人口,往往想到的是中青年外出务工人员,有着身强力壮、吃苦耐劳的普遍特点,而流动老人却鲜于提及,“老漂族”的存在,其实同样需要关注。A 晚年生活在异地最大原因是照顾儿孙据最新公布的《报告》显示,2015年我国流动人口规模达2.47亿人,占总人口的18%,相当于每6个人中有1个是流动人口。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呈上升趋势,且老化速度快于全国人口。2013年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为27.9岁,2015年为29.3岁,增加了1.4岁。未来一二十年,我国仍处于城镇化快速发展阶段,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进程,2020年我国仍有2亿以上的流动人口。流动老人占流动人口总量的7.2%,年龄中位数为64岁,其中约有八成低于70岁(其中,60-64岁约占54%,65-69岁约占24%),70-79岁的占18%,80岁及以上的高龄流动老人不到5%。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顾晚辈的比例高达43%,为与子女团聚或自行异地养老的比例为25%,仍有23%的流动老人因务工经商而流动。7.2%的占比,看似不太高,但鉴于2.47亿人的宏观基础,流动老人仍是一个规模惊人的庞大群体。从流动人口的区域分布看,2013年,东部地区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的比例为75.7%,西部地区为14.9%;2015年的相应比例分别为74.7%、16.6%。由此可见,东部地区依然是流动人口最集中的地方,但占比有所下降,而西部地区占比有所增长。东部地区流动人口以跨省流动为主,2013年东部地区跨省流动人口占全国跨省流动人口的比例为88.2%,2015年相应的比例有所降低,但仍为87.7%。 2015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的家庭规模为2.61人,与2013年相比,流入人口家庭规模增加了0.11人,这个多出来的数字,有可能就包括了流动老人。B “老漂族”这个词是怎么冒出来的近些年,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深入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老漂族”这一新词汇出现在新闻、网络和影视剧作品中并引发了人们的关注和讨论。从字面上看,“老漂族”指的是远离家乡、在外漂泊的老年人口,实际上这个群体可以理解为处于流动过程中的老年人口。“老漂族”乃至“流动老年人口”现象的产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它与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城镇化相互交织,密切相关。对于“老漂族”这一新词汇,目前还没有能被广泛接受的定义。最先有人认为“老漂族”是指那些为了照顾自己的生活或照顾孩子读书,一些乡村青年农民工接到城里同住的父母。很显然,这一概念界定并没有包括因为同样原因流动的城镇户籍老人。更大范畴的“老漂族”,应该还包括人到老年还要离开故土到子女所在的陌生城市生活的那些老年人。再后来,像因气候原因和健康原因,主动到异地长时间居住,并无经济负担,也不需要照顾儿孙的“度假式老人”、因经济原因去外地长时间打工的老人,似乎也都要归纳进流动老人的范畴。通过对不同概念的回顾可以发现,不同学者对于“老漂族”的概念界定仍有不同意见。比较符合大众观点的说法,是不能将“老漂族”完全等同于“流动老年人口”。“漂”字的使用体现了较强的无奈感和被动感,容易形成标签效应和问题化视角。仅仅强调对于下一辈的照顾,会让“老漂族”变成“老保姆”,如果再加上在流出地和流入地之间的多次往返,又会变成“老候鸟”。这样的视角对于理解流动老年人口的现状与未来都会带来一定的局限性。C 北上广流动老人的生活共性《报告》里明确提出,照顾晚辈、养老与就业构成老人流动的三大原因。随着老年人口流动现象的增多,相关的新闻也常常见诸媒体。早期,大多数流动老人属于被抚养人口,而近些年流动老年人口更多地是以“照顾者”而不是以“被照顾者”的身份出现。以北京流动老年人口为例,以低龄、高学历、非农业户口老年人为主,具有夫妇双方共同流动、其子女有着较强经济实力、更多地是住在女儿家、多为三代家庭等特征。上海流动老年人口以低龄、女性老年人为主,具有以照顾小孩为主、子女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等特征。广东省流动人口举家迁移和在流入地长期居留趋势明显,多数老年人属于省内跨地区流动,有接近一半的流动老年人在广州生活了5年以上,绝大多数是入住子女家庭。往大了说,流动老年人口增加的背后折射出的是当前我国人口流动家庭化趋势的加剧。人口流动不只是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流入城市这么简单,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青年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站稳脚跟后,就会考虑安排子女随迁,随着核心家庭的稳定,父母也会被纳入随迁考虑的范围内。往个人角度上说,有一部分老年人流动到大城市是为了帮助子女照看孩子和照料家务,也有一部分老年人是子女邀请来的。特别是二孩政策全面放开后,身体状况较好的低龄老年人有着更大的可能,加入流动老人大军队伍中。D 在异地度晚年他们最需要啥人到老年,最难适应的是异地环境,融入一个陌生环境,享受当地的医疗体系,都需要整个社会的努力。不管是来自城市还是农村,流动老年人口面临的最主要问题首先是割舍不了的思乡之情,其次是医疗问题,“感到孤独寂寞”是城乡流动老年人的共同表现。在环境适应方面,农村老年人表现出更多的不适应,其社区参与度也较低。有太多的流动老人换了个新环境,便开始闷闷不乐,总感觉各种不满意,主要是源于老年人城市适应性的困难。只要不是度假式,流动老人来到一个陌生环境,肯定或多或少有着无可克服的原因,儿女太忙连自己的孩子都照看不了,哪里还有时间多陪陪老人,社区娱乐设施的缺乏、公共娱乐活动的减少,都使得流动老人除了看孙子,再无第二件事可做,久而久之,不开心情绪自然无法排遣,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并无益处。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养老的社会成本迅速增加,无论是作为“被照顾者”还是“照顾者”的老年流动人口都需要得到社会的关注。无论是参与社会和家庭分工,继续创造价值的老年人,还是追求安详舒适的晚年生活的老年人,都对城市的公共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卫生、社保和民政等系统应当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来应对这一问题——要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为”的目标,需要用优势视角来看待流动老年人口群体。延伸阅读三个案例看三类流动老人养老问题去年,新华网曾在一篇文章中运用这个框架来分析三个案例。案例1W老人,男,72岁,农村户口,身体硬朗。2008年,W老人将家中的财产和大部分房屋分给三个成家的儿子,之后便离开家乡来到北京打工,为的是不给儿子们增加负担。他一开始在某小区做门卫,后来在一家饭店看管停车场,不久便将老伴也接到北京,同样也在饭店打杂。虽然老两口每月的工资并不高,而且大部分都用来给老伴看病和买药了,但是二老非常开朗,因为他们觉得自己挣钱自己花生活非常自在。案例2H老人,女,66岁,城市户口,退休职工,身体健康,儿子和儿媳在外省工作,收入较高但平时经常出差。2005年孙女出生后老人大部分时间都是住在儿子家,每天买菜、做饭、照顾孙女,但每年养老金年审时仍然需要回到户籍所在地。随着孙女逐渐长大,老人才逐渐有更多的时间回到家乡陪伴自己的老伴和其他子女。访谈中老人表示,这样的“双城生活”未来还会继续下去。案例3Z老人,女,81岁,城市户口,公务员退休,身体欠佳。老人20世纪90年代初期退休后曾和老伴住到省城的干休所,后来老伴去世,自己身体情况又逐渐下降,于是又搬回了原来的城市,为的是能有子女在身边照顾自己。在案例1中,孩子各自成家成为老人流动的契机。在这个案例中,W老人的个人因素起了很大的作用,对自主性的追求使得W老人的晚年生活非常独立并决定在古稀之年仍到大城市打拼;案例2中,最主要的迁移因素就是孙女的出生(家庭因素),老人作为一个重要照顾者迁居到子女所在城市,但是户籍制度和原生家庭的聚合力又会带来流动的阻力,造成了老人在两个城市之间有规律的流动;案例3中,Z老人的流出和流入都是为了寻求更好的照顾,由于老人的个人和家庭情况并没有很高的流动性,即使老人曾经因为异地养老而产生流动,仍然会因为种种客观原因而选择回流。本报记者 刘巍